不少夫妻到婚登处还在气头上,工作人员便自觉充当起“调解员”角色快走婚姻登记处,当了两天的婚姻调解员。
歪招
离婚为拆迁多分房
“平均每天有七八对来离婚的,最多的一天有十几对,甚至超过结婚的。”小林是“80后”,但说话的语速却很沉稳。
就在说话时小林示意他们坐下来,“你们孩子才三岁,这么小还要再考虑啊?”“还有,你们的房子是婚前买的,还是婚后买的?这个要写清楚,免得以后有纠纷。”
一连串的发问,这对小夫妻脸上露出不耐烦的表情,“说老实话吧,我们是为了拆迁想多分房,”年轻男子道出原因。后来他们重打离婚协议书,把各自名下的房产连门牌号码都写清楚,20分钟后,小夫妻拿到了离婚证书,走前他们的讨论让小林很无奈,“我们把离婚协议书带回去给爸妈看,让他们模仿一下格式,过两天带他们也来办离婚,这样房子也许可多分一点。”小林告诉记者,每天都能碰到好几对这样“目的性离婚”,有人为了拆迁多拿补偿款多分房;有人为了应对房产新政,减少首付,少付利息;还有人为了让孩子上名校;为了吃低保;为了躲避债务…… “但是在我们这里,没有假离婚、真离婚一说,只要手续齐全且双方都要求离就必须当场办理。 ”小林说。
共性
调解员都很“韶”
在与别人闲聊时,立刻展现出青春洋溢的“80后”女孩特征,但一进入工作状态立即判若两人,不仅很严肃,而且动作慢、说话慢,还很唠叨。原来,办理离婚登记时成“慢性子”,这是她的“工作技巧”。
一对“70后”夫妻一走进来,女方就问“离婚协议书怎么写”,男方则苦着张脸没反应。见此情景,小林开始劝二人不要感情用事。但女方哽着嗓子说“没法过了,他在外面有女人”,而男方则一连摇头“你看到了吗?”
原来男方在上海工作,每两个月回来一次,两人去年12月领的证,准备今年底办婚宴,男方可能工作忙不太关心女方,这让女方有了疑心。但男方应该还是爱女方的,虽然吵着要离婚,但他不准备要回自己出资买的房,当女方气呼呼地用手机拍下离婚协议书范本时,男方则一动都不动地坐着。记者就劝男方大度一下,哄哄老婆。这时已近11点,记者建议两人回去再仔细考虑一下。
没想到的是,等工作人员吃过简单的工作餐,下午刚上班,上午被劝走的他们又回来了。这次两人执意办理了离婚登记,9块钱,5分钟就办好了“分手”手续。
实践
和一对“80后”
总结了第一天的学习经验:并不是每对离婚的人都能劝合的,首先要瞅苗头。但凡安安静静的,基本都是吃了秤砣铁了心,一定要离婚。越是打打闹闹、吵吵嚷嚷的,一般还能挽回。看夫妻双方谁吵得比较凶,一般就从这方入手,把矛盾的焦点搞清楚了。
第二天中午一对“80后”小夫妻走了进来,“你们是2008年才结的,这么快就要离婚啊,以后再婚就是二婚了,你们考虑清楚了吗?”记者的一番话,让两人都沉默了。而这时,小林迅速从抽屉里抽出几张面纸递给女方,女方接过纸默默地擦眼泪,男方则眼巴巴地看着妻子,这时,大家都能看出他们其实不是真的想离婚。
“女儿才两岁,这么小跟着你,你以后就是单亲妈妈,一个人带着孩子很辛苦的,要考虑清楚……”小林把女方拉到男方身边说:“回去再想想,不要急着来办。”她边说边把户口簿、身份证、离婚协议书收一收,塞回男方手中把这对小夫妻送到门口,“男方还是放不下你的,他眼睛都红了,你也一直在哭,应该是舍不掉,回去后多想想对方的好处。”再次进行劝说,两人一前一后地下楼了。
被劝回去不离的
很少回来说声“谢谢”
在婚姻登记处两天,一共看到20对夫妻正式办理了离婚,各个年龄段都有。他们来离婚时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,有哭哭啼啼的,还有的则是冷战,谁也不理谁,还有当场大打出手的。有的夫妇前一天晚上打了架,俩人吵架在气头上下不来台,一怒之下来离婚,像这样的情况,幸亏有了登记员的“啰嗦”,他们出面,先安抚他们的情绪,让他们冷静下来考虑清楚,到底是否真的想离婚。
并没要求登记员当协调员,但她们却主动承担起这份工作,她们察言观色,不同情绪不同对待。像怒气冲冲的夫妻,要“慢节拍”,说话语速要慢,动作也要慢,这类夫妻可以以“手续不全”让他们先回去,给双方冷静时间。但经常有人不理解,认为登记员“多事”又啰嗦,有人即使被劝回去了不离了,但几乎很少有人再回来向他们说声“谢谢”。